2024年5月18日-19日,由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(chuàng)新中心、湖南省學校文化建設促進會指導,中國教育設計聯(lián)盟、北京敬文堂教育科技研究院主辦,湖湘學校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學校文化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大會在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成功舉辦。本次大會以“學校新質文化力:展望與探索”為主題,來自全國20余個省市的近500名參會者濟濟一堂,共享思想盛宴。
中教設計聯(lián)盟首席專家、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原副所長沈曙虹為現(xiàn)場帶來《從學校文化力到學校新質文化力》的主題演講。以下內容摘自演講現(xiàn)場實錄。
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將文化的力量作為推動社會發(fā)展的主體力量提出,是在1940年初毛澤東的《新民主主義論》當中。他談到:新的政治力量,新的經(jīng)濟力量,新的文化力量,都是中國的革命力量。
新中國成立后,我黨長期以來一直將經(jīng)濟和政治雙輪驅動當作推動社會發(fā)展的主要動力,一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當中,首次提出“文化的力量”也是推動社會發(fā)展的重要力量,從而建立了三位一體的社會發(fā)展格局。以后在十七大中又增加了“社會”維度,十八大又增加了“生態(tài)”維度,從此構建了五位一體社會發(fā)展總體格局。
同樣,學校文化也是有力量的。
文獻檢索發(fā)現(xiàn),最早提“學校文化力”這個概念是在1997年。但當時的作者只是提及這5個字,并沒有對它進行論述。
最早具體論述“學校文化力”內涵的文獻是發(fā)表在2006年2月《人民教育》上的這篇文章,作者就是我本人。
其中,我對學校文化力下了一個具體的定義:學校文化力是學校文化所產生的“能量”,是學校文化元素對學校及其成員發(fā)展的作用力和對社會公眾的影響程度,是基于學校文化的一種特定的、個性化的人本力量。
我們以校歌為例。有的校歌直言不諱地說就是在假扮天真、偽裝快樂,跟當下學生的審美情趣相去太遠;但也有校歌卻能像“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”一樣成為孩子永恒的、美好的聽覺回憶。很顯然,同樣是校歌這個文化元素,不同校歌所釋放、所展示的能量是不一樣的。由此可見,我們進行學校文化建設,就是要使學校文化元素的各種能量充分釋放,從而充分發(fā)揮對學校發(fā)展的推動力。
我們還是來解讀一下這幅圖。
首先看學校文化“是什么”。很簡單,就是三要素:學校文化是價值觀,是行為方式,是物化形態(tài)。然后從內涵三要素出發(fā),我們可以推導出學校文化“建什么”,也就是建設三大內容版塊:辦學理念、辦學行為、辦學環(huán)境。
那么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指向是什么呢?
我們說,文化是所有學校的客觀存在。無論百年老校還是新建學校,從學校啟用之初它的文化就逐漸在形成了。因此,任何學校進行文化建設,就整體而言不是在做從無到有的工作,不是說過去沒有文化我們來建一個文化,而是做從有到優(yōu)的工作,而從有到優(yōu)這個提升的過程,就是學校文化力充分彰顯、充分釋放的過程。
具體而言,辦學理念建設主要著眼于學校文化精神力的提升,辦學行為建設主要著眼于文化行動力執(zhí)行力的提升,辦學環(huán)境建設主要著眼于學校文化形象力的提升,最終使學校文化力得以整體提升。
文化力提升,是所有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指向。
我們可以分別舉理念、行為、環(huán)境的三個策劃案例,來感受一下學校文化力是如何得以提升的:
案例01
比如溫州這所職業(yè)學校,它原先的校訓是“團結、奮發(fā)、求實、創(chuàng)新”,說實話可適用于所有類型、所有層次的學校,沒有校本性,也缺乏感染力。2022年我們幫它進行了提升,提出了新的校訓“道義光明,事功精進”。
首先,新校訓體現(xiàn)了溫州的城市精神。
大家都知道溫州人有特定的人文精神,比如敢為天下先,比如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創(chuàng)業(yè)。這種精神特質融入了新校訓當中,使它具有了地域特色。
第二,新校訓指向了這個城市精神的思想源頭。
今天溫州城市精神的思想源頭在哪里?人們公認源自南宋時期溫州籍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教育家葉適。葉適“道不離器”的哲學思想、“義利并重”的倫理思想、“通商惠工”的經(jīng)濟思想等,直接積淀為溫州的文化基因。而我們校訓中的“道義光明”就取自葉適語錄,“事功”則取自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的“事功之學”。
第三,它具有了職教屬性。
“事功精進”的表述更能體現(xiàn)職業(yè)教育的特點。
第四,更具有審美品位。
毫無疑問,新校訓的文學性、感染力要明顯高于前者。
總之,兩個校訓一對比,后者的精神張力、文化張力就充分感受到了。這就是文化力的提升,就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目標指向。
案例02
再以這個學校的機構名稱及職能的調整為例,看看學校行為體系建設如何提升行動力。
首先,將辦公室改稱為校務管理中心。
改建后在其職能中增加了公共關系建設。公關工作事實上每個學校都在做,比如請教研員來聽評課,請專業(yè)機構幫學校做文化設計,開展各種公益活動,建網(wǎng)站、開公眾號等。但是很奇怪,在我為幾乎每一所學校所提方案中提到“公關”二字時,校長都極力回避。
通過明確部門職能,將原本無意識的、碎片化的公關工作變得更有針對性、目的性、系統(tǒng)性,勢必會提升組織的執(zhí)行力。
其次,將教務處改稱為課程教務中心。
雖然課改從2001年就啟動,但在我們?yōu)樵撔W霾邉澋?010年,還是較少有學校專門設置機構來致力課程研發(fā)與管理的。所以此舉無疑具有領先性。
第三,將德育處改建為學生指導中心。
“學生指導”作為一個專門術語,作為一種教育理念,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歷史,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對它做過一段時間專題研究。在我看來它類似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五育融合。如果我們能夠盡早合理借鑒西方學生指導的觀念,我相信我們五育融合可能會更早實現(xiàn)。
第四,將教科室改建為教師發(fā)展中心。
這一名稱的改變,本身就意味著從事務取向轉向人本取向。我們不去爭論學生教師到底誰第一誰第二,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,教師發(fā)展絕不僅僅是學生發(fā)展的前提、條件、工具和手段,教師發(fā)展本身也應該成為學校發(fā)展的目的,而教師發(fā)展中心的組建就體現(xiàn)這樣的理念。同時,我們引進借鑒企業(yè)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做法,來著眼于教師人力資源的開發(fā)。
誰都能看出,學校機構做出上述調整后,它的執(zhí)行力、行動力乃至整體文化力必定會得到極大提升。
案例03
第三個案例是關于學校視覺形象的設計。
大家都知道?;帐菍W校的識別符號,但它絕不僅僅體現(xiàn)在對學校名稱的識別,它最根本的文化屬性應該是識別學校獨特的價值追求。
2004年我為張家港外國語學校做策劃時,確定了“和”的核心理念。“和”是中國思想文化中被廣泛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,也是當時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后現(xiàn)代文化的主導性追求。也就是說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精髓與西方當代文化主流在“和”的理念上形成了高度的一致,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個共同的生長點,成為人類大同的價值取向。外國語學校以其融會東西方文化的性質,集中體現(xiàn)了“和”的理念與理想,所以其校徽也應識別其中西文化交融的價值意蘊。
現(xiàn)在來看該校的?;铡K鹊男;丈现挥惺澜缭貨]有中國元素,比如說地球造型,比如它將這個W解讀成英語“世界”(world)的第一個字母和外語的“外”拼音第一個字母。
那么,我們就需要給它注入中國元素。于是我們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,就是讓那個W“飄”起來了,飄成了一條中國綢,也可以理解為是中國龍。如此,“中國心-世界觀”、“民族靈魂-全球視野”這種“和”的境界在校徽上充分體現(xiàn)出來了。
也就是說,新?;盏男蜗罅?、文化力得到更充分的彰顯。
前面講到,學校文化力是學校文化元素所彰顯的能量。
01 動能
就是運作學校文化元素所產生的能量。我剛才的三個案例是通過更新設計強化了它的文化力。但不一定非得通過更新,只要有效運作,也可以使文化力得到彰顯。
02功能
就是人的思維、情感等投注于學校文化元素后所產生的主觀感受、主觀體驗,以及這種文化元素所產生的影響。
03效能
文化元素表明學校文化“有了”,但文化力是著眼于文化元素怎么樣做到“有品、有用、有益”。
由此我們看到,學校文化力實際上就是人的主體性、主觀能動性的體現(xiàn),是一種”人本力量”。
總之,學校文化力通過對學校文化元素的解讀、策劃、執(zhí)行、管理、調控、傳播等行為而體現(xiàn)。一所學校有良好的文化元素,并不等于一定有良好的文化力,也不會必然導致學校文化品位的提高和戰(zhàn)略目標的實現(xiàn);而這些目標只有在校內外成員創(chuàng)造性地、有效地運作學校文化元素,亦即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之后才能達成。
學校文化力是學校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概念,那么為什么現(xiàn)在又提出“學校新質文化力”呢?首先聲明,它絕不是為了趕新質生產力的時髦!
提出這個新概念,有其政策依據(jù),誠如總書記所說,“教育是國之大計、黨之大計。……要從我國改革發(fā)展實踐中提出新觀點、構建新理論,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、中國風格、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、學術體系、話語體系。”我們有使命感的教育人就應從我國教育改革的發(fā)展實踐中不斷提出新觀點,構建新理論。
提出這個新概念,也有迫切的現(xiàn)實需求。我國學校文化建設從1986年提出校園文化概念并掀起熱潮算起,已將近40年了,取得了豐富的成就。在邁向中國式教育現(xiàn)代化的新時代,學校文化建設理應超越過去常識性的學理探討,比如說學校文化到底是三分法還是四分法呀等等,也不要再糾結于常識性的實踐做法,諸如環(huán)境育人、活動育人、一校一品什么的,而要著眼于、聚焦于更具有時代特質的,更能促進學校高品質發(fā)展的議題,與時俱進地解決學校文化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,不斷助推學校優(yōu)質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
正如學校文化力是學校文化的能量一樣,學校新質文化力就是學校新質文化的能量。
什么是學校新質文化?我們認為包括四個要素:
01 背景
學校新質文化主要基于兩個背景。一是必須要建立在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之下,剛才薛二勇教授對此談了很多,我就不展開講了。二是必須要建立在人工智能發(fā)展的背景之下。現(xiàn)在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突飛猛進,正如習總書記所說,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(yè)變革的重要驅動力,正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、生活、學習方式,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(xié)同、跨界融合、共創(chuàng)分享的智能時代。
02 核心
新質文化的核心關鍵就是創(chuàng)新驅動。
03 特征
學校新質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數(shù)字化、智能化、生態(tài)化。
以數(shù)字化、智能化作為學校新質文化的基本特征,首先正如習總書記所說,教育數(shù)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(fā)展新賽道和塑造發(fā)展新優(yōu)勢的重要突破口。
其次,新技術與文化有什么樣的關系?正如美國學者唐•伊德所說,生活的技術形式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英國學者白馥蘭也說,技術對文化最主要的作用便是“產生人”與“建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”。
再談生態(tài)化。學校語境中的所謂生態(tài),就是自然、環(huán)境、人等各種要素在學校場域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狀態(tài)。生態(tài)化就意味著這種相互的作用是良性的、和諧的。具體包括物我協(xié)調、人際和諧、五育融合、學科融通、跨界學習、校家社協(xié)同等。
04 指向
學校新質文化指向高品質未來學校的建設。
學校新質文化,就是具有以上四大要素的學校的價值理念形態(tài)、機制行為形態(tài)、空間環(huán)境形態(tài)。
如果用一段文字來表述,學校新質文化是指以教育強國建設和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時代背景,以創(chuàng)新驅動為核心關鍵,以數(shù)字化、智能化、生態(tài)化發(fā)展為基本特征,以高品質未來學校建設為目標指向的學校文化新形態(tài)。
學校新質文化力,就是指新形態(tài)學校文化所產生的“能量”,是這種文化對學校及其成員發(fā)展所產生的高效能、高質量、高幸福感的作用力。
我試著描繪了一個學校新質文化力的邏輯關系圖。
學校新質文化力的載體是學校新質文化,是體現(xiàn)了四大要素的辦學理念體系、辦學行為體系和辦學環(huán)境體系。
學校新質文化力從其內容結構來說,主要包括:
新質精神力
意味著我們的理念建設要更加強調它的前瞻性、創(chuàng)新性、人本性。
新質行動力
意味著我們的辦學行為建設要更加強調融合性、高效性、倫理性。所謂融合性就是生態(tài)化的體現(xiàn);所謂高效性,因為有人工智能的加持,教育和管理的效率必將有極大提升;所謂倫理性,在人工智能時代,教育能夠真正實現(xiàn)個性化,從而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。
新質形象力
意味著空間環(huán)境的建設要更加強化智能性、綜合性、便捷性。上個月底我在南京一所K12學校聊到人工智能應用問題,他校長提出準備對每個學生在校園活動的軌跡進行大數(shù)據(jù)監(jiān)測,以此作為學校管理的依據(jù)。我覺得對于文化設計公司來說,這些數(shù)據(jù)也是設計學??臻g環(huán)境的一個很有效的依據(jù),通過大數(shù)據(jù)發(fā)現(xiàn)學生課余最喜歡去哪些角落,那么這個角落怎么樣設計得讓學生更便捷、更舒適、更有效地交流,更閑適地生活,這就是設計機構要追求的東西。這就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學校新形象力建設。
說到學校新質文化力的價值特征——
首先是高效能。
這是學校新質文化力的技術價值,因為基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手段的文化建設必然是高效的。
其次是高質量。
這是學校新質文化力的社會價值,就是要為社會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,輸送更高質量的人才。
第三是高幸福感。
這是學校新質文化力的人性價值。文化說到底是人化,是化人,如果我們的新質文化不建立在師生的高幸福感上,不致力于師生更高的獲得感、成就感,那么這個文化、這個學校教育就是違背倫理的。
接著就要說到學校新質文化力提升的原則,就是《中國教育現(xiàn)代化2035》提出的八個“更加注重”的教育基本理念。
最后,學校新質文化力的目標指向就是中國式教育現(xiàn)代化的實現(xiàn)。
我目前主要幫學校做理念策劃。理念策劃怎么樣提升新質精神力進而提升新質文化力?我來舉幾個例子:
案例01
(因該案尚未完成策劃,就不予公開展示了。——演講者注)
案例02
對這所學校的素養(yǎng)目標,我提出了4個一級指標、12個二級指標構成的目標體系。其中學校特別提到了“心尚群”的表述,說不太接受,能否調整為其它內容。對此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。
大家知道,自1989年教科文組織在北京會議上提出“學會關心”、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包括“學會合作”在內的跨世紀的教育四大支柱后,關于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(yǎng)就成為全球教育的一個關注點,并逐漸成為熱點。尤其是隨著互聯(lián)網(wǎng)和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,青少年越來越沉溺于網(wǎng)絡虛擬世界,而對現(xiàn)實的活生生的真實世界的關注逐漸淡化,社會情感能力培養(yǎng)的嚴峻性、重要性、緊迫性更加突出。
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域,學校更重要的功能是促進青少年的社會化,要使我們的后代從自然人升華為社會人。而這種社會屬性的習得與強化,必須要靠真實的人際溝通,必須要善于交往、學會合作。
今年1月中國教科院發(fā)布了《國際基礎教育八大創(chuàng)新趨勢》。其中第五點就提出要特別突出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(yǎng),不僅關注學生的學術成就,更注重培養(yǎng)他們的情感管理、人際交往、決策能力等非認知技能。這些技能對學生的終身發(fā)展,特別是應對人工智能挑戰(zhàn)至關重要。
經(jīng)合組織提出的社會情感能力的結構框架則表述得更加具體,他們提出了必須特別予以強化的五大能力:交往能力、協(xié)作能力、任務能力、情緒調節(jié)、開放能力。
所以,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還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飛速發(fā)展時,在虛擬世界的逼真性越來越突出時,我們怎么真正讓青少年作為生命體的屬人的功能與價值予以強化,那必須加強辦學理念建設的前瞻性、創(chuàng)新性,人本性,必須在培養(yǎng)目標當中把它加以明確。
案例03
(因該案亦未最后提交,也不便予公開展示。——演講者注)
案例04
現(xiàn)在來談談南京曉莊實驗學校的部分辦學理念。
在辦學愿景中,我們提出面向生命辦活力之學。也就是我們前面反復強調的,在人工智能越來越逼近真實世界時,教育更要把人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來予以尊重?;谶@樣的愿景,我們提出了學生的核心素養(yǎng),也就是回答要辦什么樣的活力之學?這里的活力包括:品格力、學習力、生活力、創(chuàng)造力。
其中,學習力的培養(yǎng)中我們尤其強調了要做到學識融通。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、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科邊界是越來越模糊了,我們必須要致力于跨學科學習、跨界學習能力的培養(yǎng)。
再談生活力的問題。隨著人工智能更多參與教育和學習,學習效率會越來越高,相應的青少年的閑暇時間就會增加。據(jù)說現(xiàn)在美國已經(jīng)有六七千所學校一周只上4天課了。閑暇時間增加了以后,如何使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?這是我們新時代新教育的一個新課題。所以,我們提出要自主自治、多才樂交。這原本是“老”到不能再老的提法,但是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,我們通過全新的詮釋,使它的未來學意義愈發(fā)凸顯。
同樣,作為對行知精神有傳承使命的學校,如何面向未來,將陶行知“愛、實、活、創(chuàng)”的重要教育思想在全新時代下進行全新建構,也是需要考慮的。
所以我們講,理念建設只有真正著眼于前瞻性、創(chuàng)新性、人文性,它的新質精神力、新質文化力才能夠充分彰顯。
第一 基于第四次工業(yè)革命的全球教育,已站在了新的分界線上:沒有AI的教育和有AI的教育。有AI的教育有未來,沒有AI的教育沒有未來。
第二 必須建立人類價值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觀念,AI為教育所用,而非教育屈從于、受控于AI,技術只能是為人的發(fā)展創(chuàng)造條件。
第三 新科技革命賦能學校文化,是在內容、方法、管理等方面“求變”,而人化和化人的學校文化本質與價值追求則“不變”。
第四 既要創(chuàng)建新質化學校文化,更要促進學校文化新質化。面向未來的學校文化建設,首要邏輯是在傳承基礎上積極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躍升。
文案編輯:藤曉
·打造科創(chuàng)高地,培育未來之星——以科創(chuàng)空間建設推動科學教育高質量發(fā)展
·遵道行義,融慧啟新——貴州省遵義市道真自治縣尹珍中學品牌文化建設
·全善其身,兼善天下——靈寶市實驗高級中學“養(yǎng)善”品牌文化建設
|關于春藤|
重慶常春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有18年學校文化服務的專業(yè)機構。在學校前期規(guī)劃、文化建設、環(huán)境創(chuàng)設、特色課程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,并創(chuàng)建了一套規(guī)范的學校文化服務體系。自2006年重慶公司成立以來先后為西部地區(qū)500余所學校進行了各種類型的文化建設,專業(yè)的服務受到校方的充分肯定與贊譽。
|業(yè)務范圍|
文化內涵提升:課程建設、理念設計、行為體系
文化品牌構建:學校VI系統(tǒng)設計、學校導視設計、學校吉祥物設計
文化空間建設:室外園林景觀設計、主題環(huán)境整體策劃、校門、雕塑與浮雕、未來功能空間、主題館、大廳、景觀小品
注:文中字體、部分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刪除。